- 概要
产生MR信号需要施加一个频率编码梯度,回波(或FID,自由感应衰减)中连续采集的数据点反映了逐渐增加的空间频率。这使得从MR信号中采样的原始数据可以直接插入到k空间矩阵中。
换句话说,MR信号的每一个数据点已经是“傅里叶格式”。我称此令人惊讶的事实为k空间的“奇迹”。为什么会发生此奇迹并不非常直观,需要一些解释。
下面的图表显示了一个假想的通过上腹部片层的MR FID信号,此FID信号会因为沿水平轴的失相位梯度G(x)的施加而加速衰减,G(x)既可以是频率编码梯度也可以是相位编码梯度,简化起见,我们假设G(x)随位置(x)线性变化,形式为G(x) = G • x,其中G的单位是mT/m或者等价单位。
当G(x)施加时,给定位置x的总磁场强度为B(x) = Bo + G(x),此位置相应的共振频率为
f(x) = γB(x) = γBo + γG(x) = fo + γGx
其中γ是旋磁比,fo是主磁场(Bo)的拉莫尔频率。在梯度场施加的过程中,共振频率沿图像从左到右增加。一旦梯度场关闭,共振频率恢复到fo。
当施加梯度时,磁场更高部分的质子与磁场较低部分的质子相比进动更快,相位增加更多。即使梯度已经关闭,这种相位偏差仍然存在。由于相位 = 频率 x 时间,相位增益与梯度施加时间(t)的长度成正比。相位增益也是位置(x)的函数,表示为:
ϕ(x,t) = (γGx) • t = (γGt) • x = kx(t) • x
其中kx(t) = γGt。这儿的kx就是k空间中的kx,表示沿x方向相位在单位距离内的周期数。
另一种思考k(t)的方法是用旋磁比(γ)乘以梯度(G)曲线在时刻(t)下的面积。虽然像上面简单例子中那样假设线性、矩形的梯度波形沿x轴变化,但是此定义对任意梯度形状和方向(r)也适用。具体而言,
当t = tearly,kx比较小,整个图像的相位传播比较小,当t = tlate,kx比较大并且图像中含多个相位周期。由此在每一个时间点(t)产生的MR信号反映了增加的空间频率和图像中所有位置相位角的加和。因此MR信号中连续的点反映了连续增高的空间频率,其值可以“奇迹般地”直接用于填充k空间。
如果上面的讨论过于数学化,左边的例子可提供额外的视角。这儿有两个物体,其中一个密度比较均匀(蓝色),另一个密度呈周期性(红色,像一个围栏),两个物体置于相同的梯度场中。假设此梯度会引起两个物体中的一组相移(绿色),其空间频率正好可以匹配红色的物体。
由于均匀物体(蓝色)跨多个相位周期,磁化矢量全部取消,将观测不到任何信号。换句话说,均匀物体中一个相移为φ的像素,很容易找到另一个像素相移为−φ。相反,红色物体在此相位编码中会产生强烈的信号,因为物体固有的空间频率正好可以与梯度产生的空间频率相匹配。
- 参考材料
- Mezrich R. A perspective on k-space. Radiology 1995; 195: 297-315. [review].
- Wald L. MR image encoding. (From MIT OpenCourseWare http://ocw.mit.edu)
- 相关问题